世界葛氏网欢迎您! 祈福热线13083606083

葛氏新闻

  • 《葛氏东阳》:80余万字撑起的仰望
  • 时间:2018-12-07 13:01:46 来源: 浙江新闻 编辑: 世界葛氏宗亲总会

题记:当最后一抹夕照漂过它穹形的沉默/我捂住脸,缓缓转过身去/在一片昏天黑地里/仰视自己的背影。

《葛氏东阳》三卷本正式出版发行的那天,午饭后,主编葛煊炜在聊充会场的饭店一角找了把椅子,略显沉重的身躯往上一撂,就进入了秒睡状态——在编著这本书的10个月里,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

醒来后,他又把自己藏在了新书发布会场上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臆想出一片江湖。

“溪山本无我,素卷好簪花”。10个月里,他的收获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但他心底最挥之不去的,是先祖葛子璁的这句诗,它被钱塘人黄弘(字从广)题写在葛子璁所建“小牧斋”的廊柱上。后人以为此诗是黄弘所作,但刚发现的资料却告诉人们,真正的作者为葛子璁。

虎鹿葛宅古称“兰桥里”,系明代葛诚事件后东阳葛氏最重要的潜隐之地,也是《葛氏东阳》出发之地。出生于此的葛煊炜在编著完成的那一刻,也如葛子璁一样,掷笔,失声。“祖上负不羁之才,却因终老江湖而难受;我的难受是因为写这部书的痛苦无以名状。”

痛苦是文字业上的那一抹光。对《葛氏东阳》整个编委会班子来说,这种痛苦更多来自于仰望家族文化时无法追随并体察前人心迹的遗憾。

一部因亲情而编著的志书 却串连起家族和文字的亲情

80多岁的葛世训是《葛氏东阳》编委会主任,在聊起此书时,他多次提到“亲情的可贵”。这种亲情并不止于采访葛氏宗亲过程中“一粥一饭”的招待,还在于这位曾任东阳教育局长的老者对家族情感的珍视。前些年他编纂族谱,深感史料短缺,查询旧谱过程中又屡被谢绝。“我是个很传统的人,喜欢传统文化。看到族亲散布各地,非常想有一本书彰显并宣传东阳葛氏的深厚文化,提炼东阳葛氏的文化精神以凝聚族亲情感。”老人家认真地说,这本书不仅可以在族亲中广为传阅,而且应该正式出版供天下人了解东阳葛氏,作为资料发潜阐幽。

“当你打算写一本书,就要把它当成儿女来养,如此一来,字里行间流动的就有你的亲情。”从着手组织人员编著此书起,葛世训就把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很多时候,他不顾年迈,拜访族亲、寻找资料。葛氏家谱编修始于两宋,世系传承从未断绝,但史料的散佚也相当严重。即使找到了部分史料,也是残缺不全,他们有时候为了补全一首诗、一篇序,会研究数天甚至数月。这种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补阙工作,为整本志书积累了许多罕见的一手资料,也让《葛氏东阳》体例独特,于史料中穿插着各种分析,有着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又有隐忍不发的哲思和情感。

许多与葛氏素无“瓜葛”的人,因为这本书而与东阳葛氏产生了亲情。有一次,编委成员们到吕成略家里商量工作,一进他的书房,看见四壁贴满了从家谱和其他资料上摘录的便签纸。吕成略说每天早上起来就绕墙阅读,然一月下来还是茫茫然理不出头绪,眼里竟是闪着泪光。编委曹晶晶常常拖着病躯走村串户,从许多老人口中挖出了长达数万字的秘而不宣的往事,她认为自己的收获超过了金钱所能给予的:在城区陈宅街采访葛江开老人,老人端出满满一箱手抄本,上面都是村里人以前唱的“杂方”即民间小调歌词。老人说,以前没有娱乐活动,地里干完活,夜里除了看书就是写字,于是把歌词抄了下来。“《葛氏东阳》的采访,除了让我了解一个村庄的历史,也让我更加关注生活在这个村庄里的人。村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它有血有肉,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值得回望,现在值得珍惜,未来值得期待。”

一部探寻天真之美的志书,回应着东阳葛氏的仁爱核心

接下《葛氏东阳》一书的编纂工作,在葛煊炜看来是“自不量力”,其间有过沮丧与茫然。而此书的撰写更是折磨得他心力交瘁,志书的撰写不能信马由缰,但又不能落入家谱和方志的窠臼。一直到去年初秋,他才明晰了体例,梳理出脉络。在他看来,首卷也是总纲,后面的山山水水不过是脉络延伸而已。而翻看《葛氏东阳》,会发现每一章都有一个支撑点,如第一章写始祖,“祖宗是见过大场面的,他是家族生存发展最好的压船石。这一章稳得住,往后就容易写了。”第二章写葛广、葛仁皎等人的修行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写葛氏分家,重在学会生存。在阅尽前面三章阐述葛氏发族之初的修为后,接下来的《轻裘缓带》讲述了葛洪参宋大政,形成了葛氏家族自信的性格。而《过去的桨声》结尾是李诚之的死讯和葛洪对李的悼念。“便是今天,我们依然在怀念那个时代。南宋时代是东阳的一座高峰,南宋时代同样是东阳葛氏最为光荣的时代。一个家族的荣辱和一个地域的兴衰结合得如此严密,以至于空气中回荡的每一记鼓点都是那么合拍,这是非常少见的。”书里的这番描述,更像是这群年轻人的内心独白。

“葛氏家谱开篇说始祖殷覆访胜东阳里仁坊,见其山川秀丽,遂卜筑居焉。一派天真,遂及子孙。”葛世训说,有了这句话,书里所有疏散的文字就都有了回音。东阳葛氏家族的文化核心就在这个“仁”字。“里仁为美,仁既是仁爱,也是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葛氏先人在对‘仁’的坚守中历久弥新,书里用了大量家族事例去体现这一点。像书中写到葛诚带来的家族灾难,体现的是葛氏对安稳日子的渴望,也充分展示了东阳葛氏家族的性格即疏放、自信、静守。葛诚的中心学问是婺学,就是‘仁’。我们编纂此书就要围绕‘仁’而展开,深入走访,挖掘出能体现葛氏之‘仁’的材料。仁爱忠信虽不能济人利物,孝义节廉却足以发潜阐幽。走阡陌,踏里巷,跑亲访友,不厌其繁,以期族亲记忆之碎片,终成拼图之一瓣。虽宿命无贻,哪怕尺寸之答,种种也是物心人意的珍重。这也是我们编撰《文化葛氏》的一点意义所在吧。”

作为一部家族史,《葛氏东阳》里满满的都是“得而不知”的隐秘,犹如《达芬奇的密码》。时不时地,这群年轻人会因重大发现而变成天真孩子。有天晚上,副主编张敬因翻阅家谱而半夜睡不着,随手从书架中抽出黄裳的《书之归去来》,翻开第一篇《书的故事》,文末一条注解赫然标注:“这书是宋葛洪撰《蟠室老人文集》。宋刻、宋印,只剩下了十四、十五两卷。今在南京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著录。”这一发现让她激动难抑——《蟠氏老人文集》自嘉熙元年刊行始,就由家族世代收藏传承,并于1899年收藏于里仁坊葛大宗祠。之后宗祠收归国有,时光荏苒,此书怎样流散佚失?又经谁手馆藏于南京博物馆?至今才得知原来是由郑西谛和黄裳等人从“废纸堆”里抢救下来的。“万万没想到,这本2011年6月购得的书中居然有我最想要的信息。当时并没想到若干年后会倾箧倒笼地寻找收集研究葛洪的资料。”

一部留有缺憾之美的志书,如冷月的缺罅留下赏美窗口

新书发布会上,西泠印社出版社副主编吕凤棠高度评价《葛氏东阳》:“不同于一般的家谱,这部巨著实则为葛氏史话,收录了葛姓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资料,并对历史存疑作了考证,还原了葛氏先人的功绩,令后人敬仰。这些史料考证有据,流传有绪,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从这部巨著的编撰思路来看,除了对历史文献的收集与解读,本书还有大量的口碑资料,这些对现存于民间老人口头的录音整理和条分缕析,极大地补充了史志所缺乏的鲜活民间史料,其中付出的艰辛,对于本书的编撰者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如抢救这些遗存所带来的喜悦,令人钦佩。”

春节期间,张敬在翻阅手头其他族谱资料时,竟意外地找到葛诚佚文9篇。在葛氏家谱中,葛诚由于为家族带来灭族之灾,其资料几乎消失殆尽,家谱中只字不见。这些偶然发现的资料极大地丰满了葛诚的人物形象。“生平付与小窗西,十二栏杆露重时。阅尽残编帘底月,青灯无语且添衣。”新年的窗外透着红灯笼的光,翻遍残编旧籍,与古人遥遥相对的那份快慰,让她无以言喻。然而,她最终不敢把这些告诉其他编委,否则又将导致他们改写书稿。善解人意的葛世训也认同了这一决定,认为“不必介入过深”。事后,大家都接受了这一现实:“葛诚传,暂时就放一放了。等将来发现新的资料,再作补充。”

全书的核心人物葛洪是整个东阳葛氏家族荣誉的巅峰,但是资料的匮乏和对族祖的敬畏,都让编委们下不得手,也让他们写得很拘谨,“眼前的材料不足以复原葛洪完整的人生,他的性格表现也很单薄,这本是我们苦恼的地方,也会是将来读者埋怨的地方。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其他的旁枝末节来附丽,而这不是一年时间内能做到的。”

“黑夜豁出一个缺口,供赏月的人,赏冷。”葛煊炜以自己的小诗,总结了此次工作。

敢于直面种种不完美,却让《葛氏东阳》拥有了一种人性的力量。诚如该书的责任编审洪华志所言:这本家族书籍体例新颖独特,然而编者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列入“人物志”,这种对书写的诚徨诚恐正体现了一份谦逊。正是这份谦逊,让这样一本有水准的文化志书纵有缺憾也独善其美。

而一代人,于史料中仰望祖先的荣光时,也只能深情地说:“我和他只做得隔代知己!”


世界葛氏网、华夏葛姓网、 河南葛姓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葛姓委员会 官方网站
INTERNATIONAL GE CLAN GENERAL ASSOCIATION
协办:葛文化研究会 中华葛氏统谱编纂委员会 河南长葛葛天氏文化研究会
宗亲联谊热线(Mob):13681234579(北京) 13083606083(河南) 葛氏宗亲总会QQ群:291072574 258782664
葛氏宗亲微信公众号:shijiegeshi 电子邮件(E-mail):sjgszh@163.com 网址(URL): www.sjgszh.com